2024年11月23日 | 你是第56035063位来访者 | 在线22156人 |
1.Gesture 8:41 2.Wayfarer 9:27 3.Gentle 5:22 4.Pendulum 10:17 5.Spor 7:46 6.Singsong 4:17 介质:CD 版本:原版 产地:Germany 复制以下帖到IE地址拦> 回车 > 点击试音听 https://music.apple.com/cn/album/wayfarer/1443116018 |
当今欧洲最重要的大师级萨克斯风音乐家─杨?葛巴瑞克一九九九年受挪威皇室册封为皇家骑士的萨克斯风手杨?葛巴瑞克,14岁时因为在收音机中听见了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音乐而开始自学吹奏萨克斯风,不到20岁时便出道开始了职业生涯,从最早的自由即兴风格,到七零年代起与唐?杰利(Don Cherry)、查理?海登(Charlie Haden)、奇克?柯瑞亚(Chick Corea)、艾伯托?吉斯蒙提(Egberto Gismonti)等众多杰出乐手合作;在70年代中期,葛巴瑞克也是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著名的欧洲四重奏其中要角,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他与这个团的合作也奠定了他在爵士乐界的一线地位。 80年代起,葛巴瑞克开始与一些东方乐手及北欧的女歌手合作录制唱片,在这一系列融合爵士的音乐中融合了北欧民乐与自由即兴,以民族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开拓了众多乐手的视野,像是与来自突尼西亚的乌德琴乐手阿诺·巴汉(Anouar Brahem)、印度手鼓乐手Shaukat Hussain、Zakir Hussain以及擅长演唱北欧Sami族民谣的女歌手Mari Boine等人,都曾是葛巴瑞克唱片中的合作对象,所谓的World Beat能够在当代蔚然成风,开创先河的葛柏瑞克可谓功不可没! 而葛巴瑞克最为人所知的作品,莫过于90年代初期与希利雅合唱团合作录制的「Offocium晚祷」专辑,希利雅以无懈可击的吟唱和声演译中世纪圣乐,搭配葛巴瑞克穿插的即兴演奏,四部和声的咏唱与萨克斯风即兴吹奏的完美融合,宗教式的神圣平和,与前卫自由的激昂乐句,竟然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在这张无论在音乐上与商业上都极其成功的专辑之后,葛巴瑞克与希利雅合唱团又合作了另一张唱片「Mn-emosyne记忆的女神」,同样也是一张美到极点的专辑! 葛巴瑞克的老师、著名美国爵士音乐家George Russell曾说:「Jan Garbarek是自Django Reinhardt以来最独特而具天赋才气的爵士乐手!」,他的成就,称得上是欧洲爵士乐手的骄傲。 把萨克斯风变牧笛─北欧峡谷之风--杨·葛巴瑞克 文/朱中凯(转载于「如果爵士乐也打季后赛」,朱中恺、颜涵锐着,扬智出版) 自七○年代起,就被公认是当今欧洲爵士乐的领导人之一的挪威籍乐手杨·葛巴瑞克(Jan Garbarek),一踏入乐坛,就开始尝试将萨克斯风的传统音色个性颠覆,寻求另外的发声音调与运用方式。 葛巴瑞克曾多次表示:「萨克斯风是种很神妙的乐器!」,以爵士乐器地位而言,它的地位宛如中国武侠小说中对「剑」的形容:「百兵之首」,如同古典乐领域的小提琴正是该领域的「百器之首」。但在六○年代选择萨克斯风作为主攻,反而加重了乐手的心理负担,因为正如各种技艺颠仆不变的共同定理:「易懂者难精;擅者众而难出类拔萃。」,在爵士乐器中,萨克斯风是演奏高人、鬼才、大师最多的一种乐器,说葛巴瑞克聪明也好,避重就轻也好,他吹奏高音萨克斯风(Soprano)的方法从一九六九年第一张在美国发行的录音作品起,就「不正常」。他全力避开萨克斯风那种铜管乐器会产生「摩擦热度」的部分,只贴近尖细的高音,再舍弃传统美国爵士「急骤」的即兴桥段,刻意尽可能延长尾音,这种拉长音符间距的吹奏方式,有点类似迈尔斯.戴维士的「酷」派缓慢吹法,却因为旋律基调冷得多,而被著名美国乐评朗·文恩(Ron Wynn)称为「冰调」(Icy Tone)。 单是吹奏风格还不足以令整体爵士界对葛巴瑞克刮目相看,葛巴瑞克进一步采集了他祖国挪威与邻近北欧国家如瑞典等地区的民谣与民俗音乐,加以改编、分解,进而融入他自己的演奏中,从他作品的风格变化能够明显地看出葛巴瑞克的持续尝试;一开始葛巴瑞克还或多或少在录音作品中,选择若干前人演绎过的爵士标准曲目,渗入个人风格吹奏,到了一九七二年的作品,连一向激赏他的乐评朗·文恩(Ron Wynn)都开始不禁表示怀疑:「葛巴瑞克的兴趣明显地从与各种爵士音乐元素的结合转向,在他作品中再也听不到任何"爵士"味,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民俗音乐甚至于电子实验音乐。」,这个说法在形式上并没有说错,葛巴瑞克的确开始大力拋开美国爵士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葛巴瑞克创作或演奏的音乐不是爵士乐,如果依「如何即兴」来定义是否该归类到爵士乐,那么其实他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美国爵士主流传统,也就是依和弦即兴的基本路径,只是所用的素材令美国乐界更陌生了。 葛巴瑞克大胆的方向与陌生的素材组合都令「本位主义」盛行的美国乐评界感到畏惧:因为他们知道:当爵士革命导师迈尔斯·戴维士领导的七○年代融合乐革命向摇滚乐靠拢,并造成潮流与跟风时,同时也意味着美国本土的爵士乐发展与创造力的衰退。葛巴瑞克所代表的正是欧陆更自由、更刺激、更具包容性的即兴音乐新潮流,当这十年的分水岭过后,爵士霸权的转移将是无可避免的。 这位曾被欧洲即兴音乐杂志喻为「北欧峡谷之风」的高音萨克斯风手,在七○到八○年代这二十年间,几乎成为挪威的「音乐民族英雄」,他漠视美国主流爵士乐媒体如《纽奥良邮报》嘲笑他即兴吹奏北欧民族牧歌像「羊叫」、「没有文化的牧童」等谩骂,用萨克斯风作出更多极地动物或气候的异声。他录制的作品包罗万象:与民谣歌手合作人声与萨克斯风的互动即兴、与也在音乐文化上争取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小国现代音乐作曲家合作、替喧嚣的电吉他实验音乐伴奏与切分音等等,在在令聆听者大开「耳」界。 但当葛巴瑞克在美国乐评心目中似乎再创新也不足为奇时,他一九九二年与「希拉德吟唱班」(Hillard Ensemble)推出了震动世界古典乐界的作品《Officium》;这张作品的曲目全都是古老的葛利果圣歌,「希拉德吟唱班」也以处理古乐的严谨态度依谱忠实呈现,但葛巴利克的表现大出人意表,他仿佛天籁的高音萨克斯风穿插在葛利果圣歌吟唱的段落间隙间,肆无忌惮地以他认为合宜的音符即兴表达对神明的崇敬。这张录音从欧洲引起热潮燃烧到美洲大陆,成为少见的雄踞美国《告示牌》古典榜单前茅的「非传统古乐」。 自此葛巴瑞克在美洲的名声才算确立。一九九六年,他再度回到他熟悉的苦寒国度,与以《拉普人之歌》轰动世界的挪威萨米(Sami)原住民艺人玛莉?波依娜录下新作《可见的世界》(Visible World),他高亢的萨克斯风模仿水鸟与波依娜野性而清越的嗓音共同徜徉在北欧带着碎冰的蜿蜒小河间,这位年过半百的牧童似乎隐隐暗示:唯有北欧清冷的峡谷,才是他如同海鸟般自在的高亢萨克斯风最佳栖身之所。 当代爵士乐最美的声音(转载于音响论坛杂志2001年12月号) 前几年遇到好几位欧洲爵士乐手,比如说Salta Cello、Max Nagl等人,在访谈闲聊的时候,话题往往会转到「美式爵士乐」与「欧洲爵士乐」上面,通常,不论乐手的演奏风格如何,他们总是觉得:没错,爵士乐发展至今,美国乐手的贡献非常伟大,但是他们也会主张爵士乐手应该要有创新的能力,要能够以音乐表现自己以及自身文化的特色等等。 在这些讨论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人物,这些欧洲新派乐手很喜欢说:「比如说杨葛柏瑞克(Jan Garbare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或者「杨葛柏瑞克所做的,就是在美国的爵士传统之外,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之类的话,一时之间,会让人感受到葛柏瑞克已经成为某种欧洲爵士精神领袖的气氛,想想真是很有意思。这所谓「有意思」,指的是,葛柏瑞克这位挪威的萨克斯风手,尽管在欧洲威名赫赫,对台湾听众来说,其实还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事实上,他的萨克斯风,很可能,是当代爵士乐坛最美的声音。 葛柏瑞克生于1947年,不到二十岁就开始职业演出生涯,在六零年代出道之初,走的是自由即兴的风格,当时,概念前卫的钢琴/编曲家乔治罗素(George Russell)定居欧洲,葛柏瑞克在罗素的乐团待了四年,罗素是在五零年代首倡调式即兴的爵士理论家,开阔的视野,对年轻的葛柏瑞克影响颇大。 从六零末到七零年代初期,葛柏瑞克自组乐团录制了不少作品,他在ECM唱片旗下录制的《Afric Pepperbird》等专辑,被视为塑造所谓「ECM Sound」的作品,葛柏瑞克清冷、疏离,时而引入挪威民乐的音乐表现,掳获了不少乐迷的拥戴。但是真正获得国际性的知名度,还是由于他在钢琴家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的欧洲四重奏乐团当中的演出。 在杰瑞的专辑《My Song》、《Belonging》当中,葛柏瑞克舒缓的节奏情感,北欧式的异国情调旋律,大胆的长音运用,以及完全无法抗拒的绝美音色,立刻吸引了乐迷的注意,锋头之健不逊于杰瑞。 讲到葛柏瑞克,或许因为他既不是美国人又不玩美式的爵士乐,美国的评论界,喜欢带点酸味地说两件事情:一是他的萨克斯风,特别是高音萨克斯风的音色和即兴手法,令人想起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田园牧笛;其二,是他的音色和表现方式,从七零年代以来就没什么剧烈变化。 爵士乐迷初听葛柏瑞克,很可能不是这么习惯,这要看你听到他的哪一张作品,他的很多专辑听起来可是天差地远,当然,葛柏瑞克自己的音色和即兴模式是非常有个性的,一听就认得出来,他惯用清冷绵长的旋律线条,加上冷静自持的音色,确实有些许北国冰原的风味,但这是葛柏瑞克的特色,一如詹姆斯卡特(James Carter)、麦可布雷克(Michael Brecker)等美国萨克斯风好手会有自己的特色一样,每个听过的人,只要自己喜欢,实在不用管音乐会让人联想起什么东西。 说来好象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个人的演奏极有特色,可以立刻辨认出来,同时他的许多作品之间又天差地远?这是怎么回事? 从七零年代以来,葛柏瑞克就是一个胆子非常大的爵士乐手,从七零到九零年代初期,在ECM唱片的协助推动之下,他和巴西、黎巴嫩、巴基斯坦各地的顶尖民族乐手有非常精彩的合作,而且他颇乐意与厉害但尚未出名的各色乐手合作,套用当今媒体的流行报导语言来说,他以ECM二哥之尊(ECM的一哥,当然是凯斯杰瑞),愿意不计市场地尝试新风格,而且乐于提携新人。 七零年代的融合风潮,开启了爵士乐与摇滚融合激荡的契机,同时,许多乐手们走到另一个方向:将各地的民族音乐融入爵士之中。葛柏瑞克与中亚、南亚乐手的合作,正是此一思维的具体实现,他和沙奇海珊(Zakir Hussain)、法德阿里汉(Ustad Fateh Ali Khan)等人的合作,在民族音乐之中找到一个非常奇特的切入点,《Making Music》、《Ragas And Sagas》等专辑,葛柏瑞克的萨克斯风在印度、巴基斯坦音乐的节奏中自在优游的即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平衡协调,一方面在聆听的当下,会觉得这样的音乐真是美好,完全正确的组合搭配;但是转念一想,又发现这种音乐真是怪:除了他们,全世界还真没有几个人这样玩! 民族音乐加爵士即兴,这是葛柏瑞克的路线之一,他也经营出极了不起的音乐,但是这几年,让他大受欢迎,销售可以在欧洲拿白金唱片的音乐,却完全是另一个方向。事情说起来,还真是ECM老板兼主要制作人曼佛艾克(Manfred Eicher)的功劳,艾克几经思虑,将ECM旗下的四人古乐人声团体,专唱文艺复兴时期曲目的The Hilliard Ensemble和葛柏瑞克搭配在一起,让萨克斯风在Hilliard悠远的人声吟唱中即兴,十四、五世纪的古曲,加上葛柏瑞克的吹奏,构成了一九九零年代最美的专辑《Officium圣祷》。 英国的评论说的好,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将《圣祷》分类,一如没有人会怀疑《圣祷》是二十世纪后半最美的音乐之一。对我来说,要讲《圣祷》到底算是什么样音乐?这实在是根本不必去考虑的问题,当Hilliard的歌声从音响中传出,葛柏瑞克的高音萨克斯风如教堂回音似的,跟随着人声在空间中飘荡,相信我,除了被音乐电得头皮发麻之外,你不太可能会有其它的反应。(发行商供稿) |
Copyright© 希望音乐(音响)版权所有2001-2019 | |||
服务电话:(0591)87676378 Email:hifi@hopemusic.com.cn |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 鼓文出 字第191号 闽ICP备05027004号-1 |